立即咨询

首页 行业新闻 文章详情

卓劲松:不平凡的激光创业梦,让员工也过上小康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机床商务网    发表时间:2020-11-04    浏览量:1158



728日上午8时,卓劲松驱车来到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生产基地。坐在沙发上,他有些兴奋,因为2小时后,公司即将召开新产品发布会,公司潜心17年研发的第四代汽车安全气囊激光切割系统将正式交付客户。




回顾在东莞发展的25年,卓劲松感慨万千。从最初的工厂保安到采购部经理,再到如今国内激光行业的佼佼者……作为这家激光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卓劲松带领着公司员工,筑梦激光行业,共同向小康生活迈进。

 

见到记者,卓劲松说他想出一本书,记录下自己创业25载风雨人生:书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出路》。

 

放下“铁饭碗”来莞创业

 

在别人看来,卓劲松或许是一位成功企业家,而他自己并不这么觉得:“我只是踏踏实实做事,不断地给自己和员工寻找更好的出路罢了。”

 

20岁的卓劲松,也拥有过铁饭碗,曾在江苏老家的国企工作。但事业心让他不甘平凡。19953月,卓劲松背上行囊,毅然来到东莞。

 

起初,他是一家港资纸箱厂的保安。没有老乡、没有朋友、听不懂粤语……工作之余,他时常一个人在房间里读书看报,提升自我。是金子总会发光,5年间,他实现从工厂保安到仓储经理、再到采购经理的三连跳,这为后续的创业之路打下基础。

 

不少人好奇:从纸制品领域是如何向工业激光领域跨越?卓劲松表示,2000年,他此前认识的朋友李仲卿先生找到他,提出做包装印刷行业图文印刷版的激光雕刻机。两人经过反复研讨,说干就干,立即走访市场、了解行业、招兵买马……2001年,这家激光公司在东莞万江成立。

 

“做,就要做到最好!”创业初期,公司所用的核心关键零部件采用进口品牌,同时投入近百辆专车用于提供售后保障服务……东莞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公司越做越大,到2005年,销售和服务网络已经遍布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

 

“不裁员不降薪,这一次我们有底气!”

 

令人没想到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狠狠地给卓劲松上了一课。2008年十一假期前,公司每天还能接到40多个订单。十一假期后,订单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新的订单,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裁员。

 

含着泪,卓劲松一位位地和员工谈心,一位位地将他们送走:“是我的能力不够,让你们失望了,如果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好转,一定会再把你们都请回来!”

 

痛定思痛,卓劲松调整经营策略,并于2009年接受深圳另一家激光公司的合作邀请,公司由此升级改名,公司业务也逐步从包装、服饰、制鞋等行业,拓展到金属激光切割、自动化激光焊接、激光清洗等高端制造领域。

 

2020年,面对今年突发的疫情,卓劲松第一时间表态:不裁员不降薪,这一次我们有底气!底气来源于实力,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也不断增强。每年这家公司投入研发的费用,都占到总销售额的10%以上,正是重视研发创新,多项技术已经走在行业前列。

 

相谈正欢,突然电话响起,原来是门前保安请示来访情况。“这位保安队长,在公司工作超过15年了。指了指远处的身影,卓劲松感慨道:再苦也不能苦员工,因为公司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不单企业要发展好,员工也要过上小康生活。

 

为此,2013年公司将总部从东莞万江迁至松山湖,建宿舍、建球场、通热水、高速网络覆盖、专车接送通勤……公司的员工逐一在松山湖安居乐业。

 

目前,该公司员工超过700人,其中任职5年的员工数量占到5成以上,任职10年的员工也占到2成以上。每年公司年会,卓劲松都会亲自向在公司任职满10年的员工,授予十年忠诚贡献奖奖牌,激励大家共同努力,朝着工业激光梦想奋力前进。

 

希望以先进激光设备制造技术为中国的制造业赋能

 

小康之路越走与宽,越走越远。卓劲松萌生出新的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的激光设备,助力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

 

728日上午10时,在公司新品发布的现场,卓劲松致辞:我热爱激光,也热爱我的企业!希望能以先进激光设备制造技术,为国家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赋能,实现工业报国!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又良表示,这一大型激光设备的发布,有效填补了国内汽车安全气囊激光切割设备的空白,在中国激光设备制造领域可视为首创。

 

公司发展至今,已经在东莞、上海、徐州三地拥有自建的大型生产基地和激光及控制技术研究院,正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蓬勃的创新动力。

 

卓劲松表示,公司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三年内进行全生产制造环节的制造能力布局,重点投资建设自己的钣金工厂、机械零件加工厂和喷涂工厂等,以优质的产品回馈社会。未来仍将扎根松山湖,在东莞这片热土上,将中国的工业激光技术做大做强。

 

很快,访谈接近尾声。临走前,卓劲松执意要送记者走到公司门口。路上,他沉默了许久,临别前握着记者的手,说道:“我想了想,人的一生又岂能仅仅是找出路?在祖国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里,能从实现温饱到实现人生价值再到带领一群有梦想的人走向小康,我理解为,这就是幸福,书的名字还是叫《幸福》吧,享受中华民族全面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