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咨询

首页 行业新闻 文章详情

机床企业掌握先进技术 才能赢得未来

来源:互联网   作者:张晨    发表时间:2018-01-24    浏览量:2724



可靠性太高,就会大幅增加设计制造成本,不符合经济性的要求,而增加的成本也会降低用户的购买愿望;可靠性太差就会大幅增加用户的维修成本和停机损失,同样不符合经济性的要求,更会打消用户的购买愿望。

  

目前,国产机床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接近60%,这对于国内机床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但中高端机床的进入也给国内机床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缩小国产机床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如何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仍是当前国内机床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家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对于机床行业而言更是如此。”作为机床行业资深从业者,李宪凯对技术发展的重视非同一般。他目睹了国内机床行业的变迁,更深知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核心技术,才能为企业赢得未来。

   

在李宪凯看来,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目前,国产机床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接近60%,这对于国内机床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但中高端机床的进入也给国内机床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缩小国产机床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如何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仍是当前国内机床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此,李宪凯认为,这些年我国机床行业在技术变革中正在不断缩小与技术强国之间的差距,但中国企业在机床制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人对于技术的关注更多集中在结构性技术、功能性技术、设计性技术,而对于制造中的工艺、流程、标准性技术关注不足,恰恰是这方面的技术阻碍了许多企业的发展。中国机床要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紧紧盯住机床用户的需求,从满足用户需求到为用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再到引导客户需求,不断地同用户一起成长,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行业的跟随者逐渐变为行业的领导者。

   

“我国机床在很多领域中平均水平和韩国接近,但是呈现不均衡的状态。虽然国产机床在功能上比较全面,也有比较突出的技术优势,但性能上还缺乏历练。”李宪凯分析道。我国工业化时间较短,近几年经济的较快发展使工业文化的“一致性”在无形中被淡化了。前期,中国对国外高端产品的开放政策将市场让给了国外,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对于机床行业来说没有奏效,对中高端机床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李宪凯表示,“历史经验表明,市场对大众商品需求旺盛时期,高端产品技术提升较慢,而需求越少,提升越快。中国前十年的机床行业发展是一个矛盾体,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没有真正地拉动机床行业高端产品的发展。国家对高端产品的研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力度,但是技术转换到商品的过程也就是产业化的过程却比较缓慢。”这需要国人共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给予技术产业化更多和更为持久的支持。

   

数控系统的发展是实现高端产品研发的基础,近几年,从地方到国家都在探讨中国五轴技术的发展。李宪凯认为,数控系统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性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两轴的性能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很好地支撑三轴的研发,实现其加工中的优势性能。进而继续进行四轴、五轴的研发。国产数控系统从服务行业入手,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再做适应广泛的通用系统将大大提高国产系统的推广和普及速度,从技术的成熟度角度来看,国产数控系统走从专用到通用的道路,成长的进程也会快速而稳健。

   

“当然数控系统也不是独立发展的,现在信息化、网络化以及解决方案的共享让数控系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李宪凯乐观地表示。现在国内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控制系统中植入网络功能,并且细化深入到系统内部。比如驱动、电机、电流、磁场、编码器、NC程序等数据都可以在网络上读取到,可以说是数控系统和网络的结合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引擎”,也为中国机床行业赶超发达国家带来机遇。

   

不仅如此,除了收购德国企业,虞荣华每年还会拿出销售额的30%~35%用于产品研发。“进口机床国产化,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虞荣华说。他们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如今已进入到富士康等苹果产业制造链里,“我们还研发出了机械臂,配合着数控机床,实现了生产全自动。”

   

此外,网络化的运用还为机床的维修、保养以及提高使用效率提供了便利。一方面,制造厂的专家可以通过网络对用户使用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决机床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生产线和车间连接成智能生产线和无人车间时,网络便成为现代生产线的神经系统。通过网络的连接,使设备成为有效的组合,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数控系统和网络的结合可以为单一设备带来更高的利用效率。此外,现在一些企业要把一个车间植入生产制造管理系统,管理者可以随时读取各种数据,管理变得简单而有效,对单台设备的加工状况、有效工作时间等可了如指掌。

   

网络功能的技术支撑为机床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可以说中国以后一定会朝着自动化程度更高、数字化生产线、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可以有效地弥补中国工业文化基础的不足,李宪凯认为,中国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赶超欧美的过程,是历史给予中国赶超世界水平的新机遇。但是在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前期,工业文化“一致性”的缺失将是一个隐忧。

   

在智能化和自动化逐步实现的过程中,设备的稳定性将远高于人工控制。但是这种稳定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处在更加复杂层面的无人车间对于程序设计以及自动化控制的可靠性要求更高,要想达到精准加工,就要更加重视专家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李宪凯说:“专家的介入主要有三个作用,即实现品质目标、效率目标、成本目标。只有充分发挥智能控制和专家的作用,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效率及高性价比的产品。”

   

智能化和自动化制造的观念盛极一时,李宪凯表示国人需理智对待。智能化固然好,但是我国是否要急于实现智能化仍需要考虑。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就业、企业产品定位等都是需要考虑的社会因素。自动化的发展也要和社会发展程度相结合,因地制宜。在自动化实施之时,还要考虑因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更新换代的成本。正如李宪凯所说,“先进的设备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的设备才是最好的。”